相关知识
KNOWLEDGES
 
 
  • 职业卫生检测之: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认识

  • 2020-02-15 点击:
  • l  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研究的是人类从事各种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它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其中包括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止职业性危害的对策。只有创造合理的劳动工作条件,才能使所有从事劳动的人员在体格、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只有防止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的疾病,才能降低病伤缺勤,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职业卫生实际上是指对各种工作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损害或疾病的预防,属预防医学的范畴。

    l  职业卫生领域的有害因素认识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        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        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

    3)        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   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l  职业病危害因素

    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很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可能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10类:

    1)        粉尘类

    2)        放射性物质类

    3)        化学物质类

    4)        物理因素

    5)        生物因素

    6)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        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l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卫生检测服务主要是通过向职工提供职业卫生服务和向雇主提供危害因素检测和咨询来保护和促进职工健康,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健康。职业卫生检测服务内容包括:

    1)        工作环境监测,以判定和评价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影响工人健康的危害因素的存在、种类、性质和浓()度;

    2)        作业者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检查、更换工作前检查、脱离工作时检查、病伤休假后复工前检查和意外事故接触者检查等;

    3)        高危和易感人群的随访观察;

    4)        收集、发布、上报和传播有关职业危害的判别和评价资料,包括工作环境监测、作业者健康监护和意外事故的数据;

    5)        工作场所急救设备的配置和应急救援组织的建立;

    6)        安全卫生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控制和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7)        估测和评价因职业病和工伤造成的人力和经济损失,为调配劳动力资源提供依据;

    8)        编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所需经费预算,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供;

    9)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10)    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它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如预防接种、公共卫生教育等;

    11)    职业卫生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职业健康质量保证体系、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及检验和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和管理。

    职业卫生检测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全面认识职业卫生安全及检测

    第一部分:辐射的认识及危害

    辐射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实际上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它具有波的一切特性,其波长(λ)、频率(f)、传播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λ=c/f

    电磁辐射在介质中的波动频率,以“赫”( HZ)表示,常采用千赫(K HZ)、兆赫(M HZ)、吉赫(G HZ),其相互关系为:1K HZ=1000HZ1M HZ=1000K HZ 1G HZ=1000 M HZ

    波长短,频率高,辐射能量大的电磁辐射,生物作用强;反之生物作用弱。

    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电磁辐射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严重损伤,这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α射线、β射线、质子、中子射线等属于电离辐射中的粒子辐射。

    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下时,电磁辐射不足以使生物机体发生电离作用,这类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紫外线的量子能量介于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之间。

    (一)非电离辐射

    1.工频及射频电磁辐射

    射频辐射的电磁辐射,也称为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在1mm3km

    射频辐射的辐射区域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其分界线是距离辐射源2D2/λ各点的连线(D为辐射源口径,λ为波长)。近区场以λ/2π为界又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距离小于λ/2π的区域为感应场;大于λ/2π的区域为辐射场。在感应近区场,电场和磁场强度不成一定比例关系,所以分别测定电场强度(Vm)和磁场强度(Am

    1)高频电磁场:我国的民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赫兹),在其导线的周围存在有交变的电场和磁场。当交流电的频率经高频震荡电路提高到10kHz以上时,电场和磁场就能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传播,称为电磁波。从100Hz300kHz的频段范围称为高频电磁场。其接触机会主要见于:

    1)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扎工艺、钢管焊接,使用频率在300k Hz3MHz

    2)        高频介质加热:塑料加热、高频胶合、木材与电木粉加热、粮食干燥与种子处理,纸张、布匹、皮革、棉纱和木材烘干,橡胶的硫化等,使用的频率在1MHz100MHz

    3)        对健康的影响:高经度暴露可致急性伤害,但仅见于事故性照射

    4)        主要防护措施: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布局。

    2)微波:当高频震荡电流的频率达到300MHZ以上时,作业人员处于辐射场区内。此区的特征是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空间辐射,人们感受的是辐射波能的作用。通常把波长在1 m1 ㎜的电磁波称为微波。微波的强度通常用功率密度表示,其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或微瓦/平方厘米。

    1)        接触机会:微波广泛应用于导航、测距、探测雷达和卫星通讯;在工、农业主要用微波加热干燥粮食、木材及其他轻工业产品;医学上的微波理疗使用也较普遍。家用微波生物炉的普及,使接触机会增多,由于功率小,只要屏蔽质量合格,通常不引起危害

    2)        微波的波长短、频率高、量子能量大,其生物效应大于高频电磁场。微波按波长的不同分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厘米波段应用最多。

    3)        主要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的个人防护。

    应用于职业卫生检测的专用电磁辐射检测仪

    (意大利微纳德NHT-310 宽频电磁辐射分析仪、宽频场强仪)

    2.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即红外线,亦称热辐射。按照波长可将红外线分为长波红外线(远红外线)、中波红外线及短波红外线(近红外线)。长波红外线波长为3μm 1㎜,能被皮肤吸收;只产生热的感觉,中波红外线1400nm3μm,能被角膜及皮肤吸收;短波红外线波长为760nm1400nm被组织吸收可引起灼伤。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辐射波长愈短。例如,某物体温度为1000时,波长短于1.5μm的红外线为5%;当温度升至2000时,则波长短于1.5μm的红外线为增加至40%。

    1)接触机会: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最强。在生产环境中,主要的红外线辐射源包括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强红外线光源以及烘烤和加热设备。

    2)主要防护措施:主要是个人防护,使用或穿戴用反射性铝制遮盖物和铝箔制防护服;佩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眼睛。

    3.紫外辐射

    波长范围在100nm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又称紫外线。太阳辐射是紫外线的最大天然源,可分为远紫外线(190nm300nm)和近紫外线。根据生物效应又可分成三个区带:(1)远紫外线区(波长100nm290nm),具有杀菌和微弱致红斑作用,为灭菌波段;(2)中紫外线区(波长290nm320nm),具有明显的致红斑和角膜、结膜炎症效应,为红斑区;(3)近紫外线区(波长320nm400nm),可产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应,为黑线区。波长短于160 nm的紫外线可被空气完全吸收,而长于此波段的则可透过真皮、眼角膜,以至晶状体。

    1)接触机会:凡物体温度达到10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温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增大。冶炼炉炉温在12002000℃时,产生的紫外线的波长在320nm左右,强度不大。电焊、气焊、电炉炼钢,温度达3000,可产生短于290nm的紫外线。乙炔气焊及电焊温度达3200,紫外线的波长短于230nm。探照灯、水银石英灯发射的紫外线波长为220nm240nm。此外,从事碳弧灯和水银灯制板或摄影,以及紫外线的消毒工作,也会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

    2)防护措施:屏蔽防护、距离防护和个人防护。以屏蔽和增大辐射源的距离为原则,加强个人防护。电焊及辅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适宜防护服和手套。相关的知识培训

    4.激光

    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所发出的光放大。它是一种人造的非电离辐射,具有高亮度、方向性和相干性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激光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光化学效应、机械压力效应和电磁场效应。

    1)接触机会:在工业上激光打孔、切割、焊接等;在军事和航天用于激光雷达、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制导、激光瞄准等;医学上用于眼科、外科、皮肤科肿瘤科等,治疗多种疾病。

    2)防护措施:包括激光器、工作室环境及个体防护。激光器必须有安全措施,凡光束可能漏射的部位,应设置防光装置(防光封闭罩);安装激光开启与光束止动的连锁装置。工作室维护结构应用吸光材料制成,色调宜暗。工作区采光充足。室内不得有反射、折射光束的设备、用具和物件。作业人员应当接受相关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作业场所应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确定操作区和危险区,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无关人员禁止入内。严禁裸眼观察激光束,严防激光反射至眼睛。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以眼镜为重点。

    (二)电离辐射

    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它可由不带电荷的光子组成,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X射线、r射线和宇宙射线;而a射线、ß射线、中子、质子等属于能引起电离的粒子型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来自自然界宇宙射线及地壳岩石层的铀、钍、镭等,也可来自各种人工辐射源。与职业卫生有关的辐射类型主要有五种,即:X射线、r射线、a粒子、ß粒子和中子。

    1.接触机会

    1)核工业系统: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建立和运转。

    2)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器、X射线和r射线的医用和工农业生产用辐射源。

    3)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产和使用:核素化合物、药物的合成,及其在实验研究及诊疗上的应用。

    4)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矿生产:如磷肥、稀土矿、钨矿等开采和加工。

    2.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1)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外照射:指辐射源位于人体之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当辐射源距离人体有足够远的距离时,可造成对人体较均匀的全身照射;辐射源靠近人体,则主工造成局部照射。外照射的特点是只要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即停止。

    内照射:超常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称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称为内照射。内照射是由于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注射途径进入人体后,对机体产生作用。其作用直至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或以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略不计。

    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体表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创伤的。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受沾染的局部构成外照射源,还可以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而构成内照射。

    复合照射:指上述一种以上作用方式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上述作用方式与其他类型非放射性损伤复合作用于人体,如放射复合烧伤、放射复合创伤等。

    2)电离辐射效应分类:目前将电离辐射按剂量——效应关系、发生个体以及效应表现分为三类

    按剂量-效应关系分类:可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按效应发生的个体分类: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按效应表现情况分类:可分为大剂量照射的急性效应、低剂量长期照射的慢性效应、受照射后发生的远期效应等。

    3)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受辐射因子和机体两方面因素影响。

    电离辐射因素:(a)辐射的物理特性:辐射的电离密度和穿透力是影响损伤的重要因素。例如,a粒子的电离密度虽较大,但穿透力很弱,其主要危害是进入人体后的内照射,而外照射的作用很小;ß粒子的电离能力较a小,但高能ß粒子具有穿透皮肤表层的能力;X射线和r射线的穿透力远较ß粒子强,尤其是高能X射线可穿透至组织深部或整个人体组织,具有强大的贯穿辐射作用。(b)剂量与剂量率:电离辐射的照射剂量与生物效应间的普遍规律是,剂量愈大,生物效应愈强,但并不完全呈直线关系。(c)照射部位:照射的几何条件不同,使机体各部位接受不均匀照射,而影响吸收剂量。

    机体因素:种系演化愈高,机体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易感性愈强。组织对辐射的易感性与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故淋巴组织、胸腺、骨髓、性腺和胚胎,呈高度易感性;而肌肉、结缔组织的易感性较低。

    3.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

    1)放射病:指由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2)电离辐射远后效应: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是指受照射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直至终生才发生的慢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也可显现在后代身上,前者称为躯体效应(如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贫血等),后者称为遗传效应。

    4.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

    辐射卫生防护的目标是防止对健康危害的肯定效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少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照射量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我国从1974年起就颁布了一系列放射卫生防护规定和标准,1988年所制定的《放射防护规定》提出了较全面的防护要求,包括建立辐射限制体系、辐射事故管理、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等方面的要求。辐射防护的要点是:

    1)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即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辐射防护应当实现最优化;应当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

    2)外照射防护:必须具备有效的屏蔽设施,与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及合理的工作时间。

    3)内照射防护:主要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一系列相应措施,同时应十分重视防止核素向空气、水体和土壤逸散。

    常见的个人剂量报警仪佩带

    意大利MicroRAD/微纳德电磁辐射分析仪指定代理商:广州极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极端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的环境质量检测专家,为您提供各种PM2.5(大气细颗粒物)检测仪、空气负离子检测仪、矿石负离子检测仪、有毒/可燃气体检测仪、甲醛检测仪、空气质量检测仪、核辐射检测仪、放射线污染检测仪、个人剂量报警仪、电磁辐射检测仪、远红外放射率检测仪、水污染检测仪、土壤污染检测仪以及相关检测服务等。

    德国安诺尼(Aaronia AG)-极具优势的EMF/EMC电磁兼容测试、信号测试系统、电磁辐射检测专家,专业生产各类领先的专业型电磁辐射分析/检测仪、频谱分析仪、无线信号测试天线及配套系统。

    意大利MicroRAD/微纳德-领先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设备供应商,提供各种性能优异的电磁辐射分析设备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中396号顺景大厦A902

    电话、传真:020-3489819634709296

    更多问题,欢迎您的咨询!

  • [全文完]
评论:
网友昵称:
 

如果您有任何咨询或者疑问,您可以使 用下面任何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 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6点。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东圃汇诚商务大厦
电话:020-34898196
传真:020-34709296
Email:et5117@outlook.com
广州极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1997-2012